「淺談鼓手的耳機(一):耳罩、耳機與耳塞的介紹」

說到鼓手的耳機相信很多朋友大家都有著一樣的疑問:就只是耳機而已有差嗎?學樂器的朋友們相信都是喜歡聽音樂的,那耳機對音樂人來說想必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那耳機除了拿來聽音樂之外,對鼓手來說還有什麼其他的功能作用呢?或者是以鼓手的角度來說,耳機是否為必需品呢?

因為鼓是個音量聲響非常大的樂器,相信各位鼓手朋友們在練鼓時都會佩戴耳機、耳罩、或者是耳塞之類的東西來保護自己的耳朵。(如果還沒這個習慣的朋友們,請您注意自己的聽力保護問題)

那這些東西裡面哪一個才是最適合鼓手使用的呢?
以下我們就各個功能性來簡單做個介紹。

「耳罩」

基本上以頭戴式為主,配戴時內層有著海棉軟膠材質直接貼合著耳朵來使用,舒適感頗佳。隔音效果中上,有點像用兩隻手捂著耳朵一樣的感覺。

另外有些耳罩會多做一條耳機線可連接音源來使用,稱作耳罩式耳機 (headphones)。

耳罩式耳機又可以分成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耳機會有音孔讓低頻增加,但缺點是外部的噪音容易跑進來產生影響。而封閉式耳機完全罩住耳朵,降低外部的雜音,聆聽時也只有自己聽得到,不會影響到別人,同時也較適合用在錄音室使用。

「耳機」

又分為耳塞式(earbuds)及耳道式(in-ears)兩種。

耳塞式耳機(earbuds)–材質以塑膠製品為主,佩戴在耳朵的外層耳廓處,是市面上最常見的耳機種類。缺點是因佩戴在耳朵外層,無法完整封閉外部噪音的進入。

耳道式耳機(in-ears)–特色是在耳機腔體外包覆一層矽膠軟材質,可塞到耳道裡隔絕外部噪音,所以在使用上音量不用開到太大即可聆聽到較多細節,但要注意音量上的控制以保護聽力。

「耳塞」

一般就屬常見的橘黃色耳塞,材質就像泡綿一般,先捏扁塞入耳道之後使其自然膨脹,進而塞滿耳道達到隔絕聲音的效果。另外也有模壓型的耳塞,可耐多次水洗。

而為了因應更多元化的使用需求,市面上也有了降噪式耳塞的誕生—其功能是只降低整體音量分貝的db值,並不會全面性的使頻率衰減,非常適合在觀賞演唱會時配戴,對喜愛音樂又想保護耳朵的朋友算是一大福音!(之後會另闢戰場以專文介紹,敬請期待)

有了以上初步的介紹之後,可能有些朋友會說:我練鼓時不需要這些東西!裸聽鼓的音色最能讓我澎湃激動!這個說法當然成立,鼓的正確音色觀念絕對需要建立,但是當你的鼓技日益增長時相信你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一個鼓手最基本必要的[準]功都需要靠節拍器來練習培養,長期的訓練之下才可能有穩定的節拍律動。再者,以一個有表演需求的鼓手來說,耳機就是必需品了。通常有著完整設備的舞台,除了給台下觀眾聽得音響設備之外,都會額外配給台上樂手監聽設備,這樣樂手們才有辦法聽見自己的彈奏聲音。無論是主唱、吉他手、鼓手等都一樣,大家都要倚賴監聽設備才能讓自己能即時聽到樂器所發出的聲響來確立演奏的準確度。對鼓手表演者來說,除了聽監聽設備之外,另外不可或缺的就是節拍器,因為你是整團拍子的總司令!加上有時表演需要跟著預先做好的Loop演奏,這些東西可透過mixer來整合輸出到耳機讓鼓手同時聽到。至此,這些東西都要靠耳機才能最後進到你的耳朵裡,你說重不重要呢?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耳罩耳機耳塞每一種都有各自的喜好者。但因耳罩與耳塞兩者因為沒有辦法連接音源作使用,純粹只是隔絕大音量來保護耳朵,對於現代鼓手習慣性聽節拍器或是播放音樂跟著練習的習慣來說,著實有著較大的不便性。雖然可以用把節拍器的音量開到很大的方式來一邊練習,但通常音量非常大,可以不被鼓聲蓋過的節拍器都屬專用的型號(如TAMA的RW105、BOSS的DB-88),不僅體積龐大且售價昂貴,如以現今常見容易取得的手機節拍器APP來說,播放的音量可能就不太足夠了。而且相信很多朋友都會選擇用一支手機可以達到放節拍器與播音樂可兼得的便利性,捨棄掉另外再帶一台專用節拍器吧!

所以,有可連接音源的耳罩式耳機及一般入耳式耳機就成了選擇的重點。

因為我個人比較不喜歡相對體積較大的耳罩式耳機,佩戴起來頭部的活動也稍嫌受限,所以我長期下來都是使用入耳式耳機來配合練鼓與演出。入耳式耳機有著體積小、方便攜帶以及配戴較為舒適等優點,加上平常不打鼓的時候也常有音樂欣賞的需求,如睡覺前、散步或者騎車時(請注意播放音量以保行車安全),整體優勢明顯高於耳罩式耳機。有教學需求的同業先進們,也可利用耳機分配器來達到與學生同時聽節拍器或樂曲段落的效果,避免掉使用音箱來播放造成的音量競賽。

[聽],對於一個學樂器的人來說絕對重要!就像學習的過程在於模仿,在演奏樂器的同時聽清楚需要的聲音我想是必要的。身為鼓手該怎麼選擇輔助[聽]的工具,以上所述希望能帶給正在苦惱的你一些幫助。而之後也會針對耳機來做更詳盡的介紹,請持續關注JP樂器的文章專欄喔!

文 N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