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碩良老師專訪-Writing Music in The Studio(淺談錄音室創作與錄音)」

繼54屆金馬獎落幕數月後,恭碩良老師也不斷得追求音樂上的靈感。接近二月時,與老師的一次通聯中,獲知他將在“玉成戲院錄音室”創作。他也邀請我參與他們的錄製過程(但礙於工作我就只能選在2/14號上台北與老師見面),並紀錄他們創作的歷程。但我突然有種像傑夫.艾莫瑞克(註1)在艾比路十三號的日子這本書中,描述錄製披頭四專輯的參與感與興奮,不過我只是去當個記錄者哈哈。

恭碩良老師是一位在生活美學、音樂演奏、美食與工作上,很能夠取得平衡點的一位音樂家。他創作的靈感來自四面八方無止盡的念頭,合作期間除了感覺到專業度之外,他對音樂的熱誠是我無法想像的。這次紐約吉他手Teddy Kumpel便是他的合作對象。

首先簡短的介紹玉成戲院錄音室(YuCheng Cinema Studio),來讓各位了解本次錄製音樂的背景。玉成戲院錄音室是由同樣來自美國的錄/混音師Andy Barker所建造,他在台灣這樣狹小的環境中,找上”戲院”這樣的室內規模讓錄音室其本質上更臻完美。因為擁有台灣少見較大的錄音室空間,加上Andy Barker專業的錄音工程知識下,設計了擁有自然reverb的錄音空間,還有特製的可調節聲學面板讓你可以選擇鼓房的空間大小,讓玉成戲院錄音室與Andy成為金曲獎的常客。

其中雷鬼歌王MATZKA的專輯也是在這裡錄製的。而MATZKA的最新專輯“第二關“則網羅了世界各地的專業樂手,來完成這一張經典大作。其中的鼓手就是恭碩良老師在參與錄製的過程間,他留意到了玉成戲院錄音室獨特的錄音空間,以及可調整的爵士鼓傘Drumbrella(註2)讓他對這間錄音室的好奇。於是將想要網羅玉成戲院錄音室的獨特聲響的念頭放在心裡。

一直到了2018年的過年前夕,恭碩良老師毫不猶豫的在玉成預定了4至5天的錄音時間,想要來完成他的想法與創作。老師對於聲音的要求來自各式各樣的想法,但他始終覺得空間的自然是無可取代的,即便是在現代數位錄音科技這樣發達的年代。他提到無論鼓手的技巧與器材如何精湛與昂貴,但我們沒有像Andy這樣的工程師與空間的存在,鼓手的觸擊、音樂的本質便無法發揮到淋漓盡致。就像是開著法拉利跑車但卻沒有最重要的引擎。

Andy 解釋玉成錄音室的大小相較於小的空間(或後製的殘響),會覺得力道聽起來比較大,以鼓聲來說,聽起來就像鼓手獲得比較大的打擊力道。恭碩良老師表示空間就是他在尋找聲音的重要元素之一,如想嘗試鼓組不裝響應面(小鼓除外),空間自然的Reverb(空間的殘響)就非常重要。沒有響應面加上可調整的Drum Room,除不會有過多的共振之外聽起來也比較乾,此時就可以透過Drum Room外的麥克風(收空間殘響的麥克風)來調整適合歌曲的空間感。(下圖為空間麥克風的擺放位置,距離Drum Room有一段距離,讓聲音傳達到麥克風後有點距離或空間感。)

而因為受了Phil Collins的影響,恭碩良老師開始嘗試不裝上響應面。讓我想到當初金馬獎老師使用的Gong Bass Drum(有興趣的人可以跳往金馬獎的文章 https://www.justplay.com.tw/golden-horse-awards-reno/)。也是沒有響應面,但意外地適合與弦樂搭配。除此之外,因為沒有底皮的關係,調音也是相當快速,不會需要考慮與下鼓皮共振的問題,老師也表示這是他調音最快得一次。

最後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將專訪翻譯成字幕並提供給各位讀者來了解。希望讓大家對創作音樂的工作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並不是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那般簡單。每首音樂都是創作者的心血,別忘了對創作者的支持就是付費欣賞啊啊!!自己也經常在創作,也是不計成本的用熱情堆積出一堆器材與心血啊啊,完全能感同身受。(下圖為Andy 與 恭碩良的合影)

文/麗菜

「恭碩良老師專訪影片」

註1:是在全球出類拔萃的錄音師與製作人,曾與艾維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廉價把戲樂團(Cheap Trick)和傑夫.貝克(Jeff Beck)合作,四度榮獲葛萊美音樂獎,其中包括二○○三年獲得技術終生成就獎。
註2:可以藉由控制鼓手頭頂的傘,來控制空間的大小,以獲得音樂家想要的空間聲響。